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资本的霸权与国家的兴衰——大变局时代西方国家的困境及其根源
  • [摘要]当代西方国家的困境是透视世界大变局的一面镜子。探究当代西方国家困境的根源,需要省思资本和西方国家之间关系的演进历史与逻辑。自西方进入资本统治的时代,资本和西方国家之间的关系演进大体可以划分为嵌合与分离两大阶段。嵌合阶段对应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资本出场与民族国家建立的时期,西方兴盛的基本前提得以奠定;第二个时期是资本扩张与世界体系形成的时期,西方的世界霸主地位得到确立。分离阶段对应第三个时期,表现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去国家化”为重要特性的国际垄断资本产生后,西方不同资本集团乃至整个社会发生分化,国家由辉煌的高位不断下滑,进入相对衰落阶段。研究当代西方国家的困境,对于理解西方近些年变幻的政局及其在全球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 谢长安
  • 全文[ PDF 1968002.0 MB ] 2022.5(7):85-98  共有 256 人次浏览
  • 从行政管控走向风险治理:中国风险应对体系建设的发展历程与逻辑
  • [摘要]2019年底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再次让中国公众感受到了风险社会的洗礼与挑战。如何有效地建设国家风险治理体系,提升风险治理能力,从而构建一个高效能的风险应对体系,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任务。结合西方风险社会和风险治理的相关理论,本文回顾了中国风险应对体系建设先后经历的行政管控、风险管理、应急管理、应急治理和风险治理五个阶段,对每个阶段在治理主体、治理对象、治理工具和治理理念方面的主要特征进行了归纳,并总结了这五个阶段的四大发展趋势,即治理主体从单中心走向一核多元,治理对象从单一风险走向综合风险,治理工具从简单走向丰富,治理理念从以“个案事件”为中心走向以“系统风险”为中心。同时,本文对强调市场失灵、舆论应对和利益集团的西方传统的风险应对体系建设的“三角理论”框架进行了分析,认为其不能有效解释中国的风险应对体系建设发展的逻辑,提出应当将其重构为包含党政体系的风险自主性、市场转型的风险重构以及社会群体的风险感知的“新三角理论”框架。结合我国风险应对体系的现状与问题,本文还从风险评估、风险预警、风险管理和风险沟通四个角度分析了当代中国风险治理体系所面临的挑战,提出了优化当代中国风险治理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
  • 刘鹏
  • 全文[ PDF 1436946.0 MB ] 2021.6(6):85-96  共有 373 人次浏览
  • 迈向“新集体行动的逻辑”:全过程人民民主嵌入基层公共事务治理的内...
  • [摘要]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认为,公共事务治理中的“搭便车”困境是理性选择的后果,因此也必须用理性主义的方式予以解决,其解决方案包括缩小参与规模、扩大不对称收益、突出物质激励、引入强制参与措施,等等。这些方案虽然能够提高公共事务治理的绩效,但却难以有效契合公共事务的公共性特征。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嵌入基层公共事务治理,能够有效弥补上述不足,创造出一系列“新集体行动的逻辑”,包括有效性逻辑、广泛性逻辑、公正性逻辑、责任性逻辑和主体性逻辑,这些逻辑既能推动有效治理,又能体现民主精神。全过程人民民主嵌入基层公共事务治理也面临着一些内在挑战,包括内部治理有效但外部治理失灵的问题、广泛性逻辑对科学治理的挑战、公正性逻辑对精英参与的削弱风险、责任性逻辑与权利逻辑的张力、主体性逻辑对一致性的冲击。为有效应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强化党的组织引领,将公众赋权与公众增能相结合,将精英控制与精英动员相结合,培育协商精神,加强共同体建设。
  • 贾双跃
  • 全文[ PDF 1701901.0 MB ] 2022.6(7):86-98  共有 231 人次浏览
  • 政策科学的演进逻辑与范式变迁
  • [摘要]政策科学作为一门应用性跨学科研究的新兴学科,在世界各国和各领域因其能解决社会现实问题而蓬勃发展。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外部环境复杂多变,政策科学势必面临各种新的挑战。文章以政策科学的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国内外文献,归纳总结政策科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演进逻辑,提炼出政策科学研究范式的转换路径。同时,文章针对现阶段政策科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对民主性或科学性的盲目追求,提出今后政策科学应当促进民主与科学的融合以及跨学科研究,紧密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创新政策科学理论与方法,推动中国政策科学的繁荣发展。
  • 郑石明
  • 全文[ PDF 1777.0 MB ] 2020.1(5):87-101  共有 987 人次浏览
  • 中国特色党政关系建构的制度逻辑
  • [摘要]在政党建设、国家治理、社会发展一体推进的逻辑进路中,党政关系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结构,历经初步探索、框架建构、横向整合、体系深化等发展阶段。在实践变迁中,党政关系呈现出多元机制有机联动的制度机理,具体表现为治理现代化的战略导向、党政职能分工的组织逻辑、党政治理法治化的过程特征、党的领导和执政能力提升的目标依归。在新时代背景下,要从党的领导制度建设、政治文化体系整合、党政治理结构创新等方面,推动党政关系制度体系的现代化发展。
  • 盛明科、蔡振华
  • 全文[ PDF 10236827.0 MB ] 2021.4(6):88-98  共有 580 人次浏览
  • 竞争性选举:功能、弊端与可替代性选择
  • [摘要]天津师范大学政治文化与政治文明建设研究院、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天津市,在当今世界的政治话语中,竞争性选举一方面常被一些人寄予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期望,另一方面一些批评者又对其所履行的现代政治功能重视不够。竞争性选举的政治功能主要有:一定程度的政治合法性功能、政治权力和平更替功能、一定程度的民众诉求表达功能和一定程度的权力约束功能。这些功能的实现需要特定的经济、文化和民族国家等条件;没有这些条件,竞争性选举会带来治理低效、政治动荡、社会失序和国家分裂等危险。此外,竞争性选举还有自身固有的局限和弊端,如强大利益集团问题、选民信息不足问题、身份政治问题、规则自身的问题,以及多党轮流执政带来的问题等。不具备条件的后发展中国家不能照搬这种制度,但应该并能够通过制度创新更好地实现竞争性选举所承担的现代政治功能。
  • 马德普
  • 全文[ PDF 1700924.0 MB ] 2023.2(8):88-100  共有 337 人次浏览
  • 统领式改革:新时代党政体制的结构功能分析——基于A省的案例研究
  • [摘要]党政体制是中国政治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于中国的党政体制呈现何种形态的议题,学术界分别从政党韧性论和政党调适论展开分析,但既有研究难以回答新时代党政体制的最新调整。A省机构改革的典型案例,揭示了新时代党政体制的“变与不变”。从结构来看,中国形成了以党委(组)领导制为核心,以归口管理和小组为支撑的一核双翼党政结构。从功能来看,一核双翼党政体制解决了三重政策困境:推动部门决策走向统筹决策;促使地方政府避免政策执行偏差,忠诚执行政策;督促行政压力转变为政治压力。中国共产党通过统领式改革,实现了执政党向国家的嵌入和对国家的统领。
  • 王清 刘子丹
  • 全文[ PDF 1072073.0 MB ] 2022.3(7):88-96  共有 738 人次浏览
  • 当代中国地方政府与社会之间的行政争议关系 ——基于2011—20...
  • [摘要]学术界一直没有提供一幅当代中国地方政府与社会之间具体、动态关系的图景。行政争议发生在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与各种行政行为主体之间,是地方政府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解决行政争议的制度化渠道或手段,行政复议的变动趋势、分布状态以及办理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是地方政府与社会关系的晴雨表,反映和体现着二者之间行政争议关系的多个领域或层面。本文以2011—2020年全国各级地方行政复议数据为主要分析对象,具体考察其总体趋势,涉及的行政部门层级、行政事项或领域、裁决结果与绩效等方面,分析当代中国地方政府与社会之间行政争议关系的诸多具体面向、每个层面的变迁、解决机制与结果,从而展示出其动态性、复杂性。
  • 李月军
  • 全文[ PDF 1786922.0 MB ] 2022.4(7):89-102  共有 366 人次浏览
  • 政府职责体系构建中的权责清单制度:结构、过程与机制
  • [摘要]中国纵向政府间关系的调整,是贯穿行政体制改革过程的核心问题之一。剖析政府结构与其运行过程的互动机制可以发现,共生理论能够较好地解释在权力的“集中-分散”框架下“职责同构”得以维持较强生命力的问题。随着纵向政府间关系的调整思路由权力集中、分散向“确权”转变,以及“职责同构”的“重构”,需要瓦解旧的共生关系、逐步建立新的平衡,从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职责体系。作为政府职责体系构建过程中重要的创新性制度安排,权责清单制度通过反馈、巩固和调配三个核心机制发挥其制度性功能,正在实现以机制调整带动结构优化这一目标。通过改革不断完善其核心机制,为其作用发挥创造有利条件,将是下一阶段完善权责清单制度的落脚点和重要任务。
  • 赵志远
  • 全文[ PDF 1280472.0 MB ] 2021.5(6):89-98  共有 619 人次浏览
  • 近代中国政治学学术团体考证
  • [摘要]作为推动近代中国政治学发展的重要力量,近代中国政治学学术团体在国运多舛之时破土而出,主动承担起“合一群以振中国”与“促进政治科学之发展”的历史使命。“研究政治学学理,探讨实际问题,提供政策方案,期于国家政治建设有所贡献”是绝大多数中国近代政治学学术团体的宗旨所在。类型多样、分布广泛的中国近代政治学学术团体,逐渐发展出较为完备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其实际运行也取得一定的成效和影响。在晚清、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中国近代政治学学术团体的学术生活、学术追求、精神品格及其制度安排,丰富了具有中国本土风格的学术社团文化,是我们今天建设政治学学术共同体时仍需传承与借鉴的历史遗产。
  • 王枫云 刘鉴萱
  • 全文[ PDF 2098455.0 MB ] 2021.3(6):89-102  共有 871 人次浏览
  • 中国公民美好生活感知的测量与现状——兼论获得感、安全感与幸福感的...
  • [摘要]美好生活是个体基于一定生活标准对其当下生活状态所形成的积极的主观体验与评价结果,反映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人民群众的主导需求。本研究以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作为测量人民美好生活感知的核心变量指标,开发和编制了测量中国公民美好生活感知的调查问卷;并运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项目”2019年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公民对美好生活感知的评价处在中等偏上水平,在各分量表及具体维度的得分比较上,不同群体之间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同时,有关“三感”关系的模型检验结果还发现:获得感是幸福感形成的重要基础,安全感同时发挥了中介和调节的影响作用,在获得感与幸福感的影响关系中扮演了“连接器”和“催化剂”的角色。
  • 郑建君
  • 全文[ PDF 1639.0 MB ] 2020.6(5):89-103  共有 616 人次浏览
  • 社会情绪的结构性分布特征及其逻辑——基于互联网大数据GDELT的...
  • [摘要]本研究试图整合情感社会学相关理论资源,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及其相关算法,对当前中国社会各阶层情绪体验的突出特征进行归纳,对阶层互动各场景中的情感氛围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从各阶层的总体性情绪体验指标来看,社会结构骨干阶层与中间阶层情绪体验的积极程度明显高于社会结构普通阶层。情感体验的阶层分布逻辑在于,社会结构普通阶层较之其他更多地暴露于多种类型的压力与风险中,而且这些压力更容易唤起其负面情绪。从阶层互动场域的“情感氛围”来看,不同阶层互动场域中的情感氛围明显不同,社会结构的骨干阶层内部互动的情感氛国相对和谐,而这一阶层与普通阶层、中间阶层与普通阶层互动场景中情感氛围相对紧张。上述有关情绪体验的阶层分布特征,有助于透视社会转型时期的阶层关系与社会结构,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 龚为纲 朱萌
  • 全文[ PDF 1631.0 MB ] 2018.4(3):90-102  共有 2022 人次浏览
  • 国家治理、农地制度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摘要]国家治理价值目标包含秩序、效率和公正。秩序价值对改革开放前的两次农地制度变迁施加了主导作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孕育过程证明了国家治理必须兼顾秩序、效率和公正。由于改革的渐进性和深刻的历史成因,农地制度一定程度上阻滞了要素供给,加剧了农业领域供需两端的结构性矛盾。均衡化的国家治理价值目标结构指引下的“三权”分置改革,有利于完善要素供给,各地对此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通过总结地方经验和站在国家治理的高度上,发现农地制度改革应该强调政府的供给基本公共服务、吸纳农民改革意见、培育农村社会组织和拓展流转服务市场的职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整体谋划应从国家治理的价值目标结构着眼,从政府具备对改革的支配性地位的体制背景出发,通过政府职能的主动转变以更好地发挥政府、市场、社会和农民的作用。
  • 王敬尧 王承禹
  • 全文[ PDF 1745.0 MB ] 2020.3(5):90-101  共有 795 人次浏览
  • 地利分配秩序中的农民维权及政府回应研究——以珠三角地区征地农民上...
  •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珠三角地区因征地历史遗留问题而导致的农民集体维权事件处于高发态势。尽管不少征地案件存在程序不规范等问题,但支撑农民的集体维权行动的根本动力,实际上是他们对地权增值的再分配主张。在维权过程中,农民以宗族为动员基础,以重新分配地利为主要目标,并采取了“挟”“闹”“诉”和“谋”等行动策略。地方政府则采用了“开口子”“给票子”“定调子”和“补漏子”等回应性治理策略。农民和村集体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矛盾原本属于利益博弈的问题,但是农民通过维权方式将利益博弈问题转化为民生问题和权利话语。村庄微观政治通过信访渠道进入宏观政治领域。
  • 田先红
  • 全文[ PDF 1800.0 MB ] 2020.2(5):90-103  共有 654 人次浏览
  • 科层制、整体性治理与地方政府治理模式变革
  • [摘要]理解当下中国地方政府治理模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情境下公共管理研究的重要主题。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离不开政府治理模式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不断调适。调适的背后,是中国地方政府一以贯之的科层制架构,科层制作为常规治理机制,是地方政府组织体系的机体和基础,具有理性、专业化和高效率等优势,但同时也存在结构僵化、部门割裂等问题,需要非常规治理机制来弥补。地方政府治理模式的变革,除科层制结构进一步强化外,主要体现在非常规治理机制的变迁。新世纪以来,随着信息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整体性治理兴起并在中国地方政府治理中充分体现,是当前中国地方政府治理模式的新动向。基于科层制和整体性治理的互动关系,本文构建出中国地方政府的“科层制为体—整体性治理为用”模型,并以H市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作为实证案例,展开分析验证。研究发现,地方政府的组织架构和实际运作是以科层制为组织机体、整体性治理为功用的模式,整体性治理的协调、整合和相互嵌入关系机制依托科层制架构各自发挥作用,从而在作用机理上有效发挥了整体政府功用,科层制与整体性治理密切结合,科层制决定整体性治理机制作用的发挥,整体性治理弥补科层制的固有缺陷,两者之间是一种体用关系。
  • 陈丽君 童雪明
  • 全文[ PDF 2033147.0 MB ] 2021.1(6):90-103  共有 809 人次浏览
  • 从“粗糙的摆平”到“精致的治理”——群体性事件的衰变及其治理转型
  • [摘要]群体性事件是社会矛盾纠纷的特殊形式,也是透视社会治理的重要窗口。各种各样的群体性事件需要得到有效的治理,而这反过来又导致群体性事件的衰变。根据不同时期群体性事件治理的基本举措及其策略,当代中国的群体性事件治理大致可区分为“粗糙的摆平”和“精致的治理”两种基本形态,其中前者主要包括政治定性、被动应对、滥用警力、封锁消息和粗暴处理等维度,后者则包括非政治定性、柔性处置、主动防范、制度支撑和信息监管等方面。从“粗糙的摆平”迈向“精致的治理”包含了复杂性倒逼、相互学习、技能提升以及认知分化等多重逻辑。对群体性事件治理形态及其转型的分析,呈现其阶段性、累积性和渐进性等特点,有利于深入理解和阐释社会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及其成熟和定型问题。
  • 韩志明
  • 全文[ PDF 1588.0 MB ] 2020.5(5):91-100  共有 679 人次浏览
  • 中国协商民主为什么真?——以标准、条件和效能为视角的分析
  • [摘要]“真协商”是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本质特点,“真”主要表现为:协商主体多元化、协商领域和内容广泛化、协商过程深度化、协商工作常态化制度化,以及协商结果落地化。从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多年的历史和实践看,推动实现“真协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坚持以人民群众为重点是关键所在,坚持协商为民、协商于民是基本原则,协商工作嵌入党的领导和国家治理的整个体系和全部过程则是不竭动力。“真协商”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而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协商民主和民主政治的贡献具有世界意义。
  • 王红艳
  • 全文[ PDF 1327308.0 MB ] 2022.2(7):92-102  共有 377 人次浏览
  • 公共性的本质:共同体协作
  • [摘要]从理论脉络、经验时空和认识论三个维度建立类型学谱系的分析框架,对公共性的内涵、路径和体系进行梳理分析,可以更好地回应“公共性是什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公共性呈现为一个复杂的体系。在理论上,公共性是以公众为导向的价值路径;在时间上,公共性是从本能、感性到理性,从生产、分配到消费,从表达、行动到结果的发展过程;在空间上,公共性是行政-政治-社会的博弈格局和技术-价值-形式的复合结构;在客体上,公共性是共同生产、共同生活和公共事务;在本体上,公共性是以共同体为归属、以协作为社会关系的存在。共同体利益代表了公共性的价值实质,整体协作是公共性的技术内涵,而共同体协作是公共性的本质。
  • 罗梁波
  • 全文[ PDF 1479293.0 MB ] 2022.1(7):94-105  共有 635 人次浏览
  • 社会整合与“条块”整合:新时代城市社区党建的双重逻辑 &nbsp...
  •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城市社区党建工作被高度重视,被认为是强化党的执政合法性、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重要抓手。本文立足于社会整体与微观实践,以天津市两个党建工作模范社区为例,归纳出新时代城市社区党建存在的两个相辅相成的指导逻辑。其中,政治逻辑是主导逻辑,基本思路是通过强化对社区党员的属地管理,提升社区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的能力,进而提高党的基层社会整合能力。行政逻辑作为政治逻辑的衍生品,是指通过区域化党建等形式,借助于党的权威地位,弱化“条块”矛盾等体制弊病,提升社区的服务和回应能力。政治与行政逻辑的最终落脚点都在于增强社区两委服务群众的能力,进而强化党的执政合法性。伴随着新时代社区党建的全面跨越,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正在显现出从动员组织到动员个体、从国家优先到人民本位、从社区建设到街道变革等新趋势。这不仅昭示着社区建设迈入了全新阶段,而且对于构建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话语体系,乃至全人类的基层社会治理方案,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 赵聚军 王智睿
  • 全文[ PDF 1623.0 MB ] 2020.4(5):95-105  共有 716 人次浏览
  • 发展与秩序: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政策治理与法律治理
  • [摘要]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等时期的治国理政实践,决定了政策治理的主导作用,而将发展成果确立为社会秩序的法律治理也逐渐成为中国共产党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两者经历了从主辅关系到政策治理优位、法律治理保障的变化,各司其职、相得益彰。政策治理通过政策动员、组织执行和纪律约束实现发展目标,法律治理通过党领导的立法和科层执行实现秩序目标,并进一步在政策治理法律化、法律治理政策化中实现双重优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策治理和法律治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实现了长期的社会稳定,是中国之治的治理原因。本文从理论上解答了政策治理与法律治理之间的张力,分析了两者在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中的功能、机制及关系。这一研究与西方法治中心主义的国家治理形成了对话,从而提供了一种新的国家治理理论框架。
  • 陈尧
  • 全文[ PDF 1524176.0 MB ] 2023.1(8):96-108  共有 236 人次浏览
«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